《邪灵侦探》:历史题材恐怖片

  法国导演弗兰克·菲利森(Franck Phelizon)2018年指导了电影《邪灵侦探》(Paranormal Investigation),以中邪和驱魔的恐怖故事为载体,似乎有意无意地反映了欧洲现实社会的种种担忧。该片在Netflix上映以来,反响热烈,在法国,甚至欧洲和美洲掀起了讨论的热潮。

  《邪灵侦探》的故事起源于一次“招魂”游戏,几个青少年用“通灵板”与鬼魂对话,一阵玩闹过后,其中一位名为迪伦的青年被恶灵附身。被附身后,每天凌晨3点都会异常的举动,为此迪伦的父母请来了职业的驱魔侦探。

  侦探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恶灵生前的真实身份是纳粹的高层领袖:莱因哈德海德里希。影片的最后,他的灵魂仍然在迪伦生前的房子中游荡,侦探再次返回用 “通灵板”召唤亡灵,结果却惨遭附身。

  从2010年的《爱的秘密》(Les amours secrètes)开始,就开始关二战历史题材的创作,该片主要讲述的是在1942年,犹太女性Sarah和纳粹军官Hans的爱情故事。

  《邪灵侦探》仍然是一部小成本的独立制作,为了增强这部恐怖电影的真实感,将邪恶亡灵的身份设定为莱因哈德海德里希,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纳粹高官,也是大屠杀的主要执行者之一。许多史学家认为海德里希是纳粹高层中最为黑暗的角色。

  《邪灵侦探》通过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,不但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成本对于影片制作的限制,还加深了观众“身临其境”的观影体验。

  与一般伪纪录片不同的是,《邪灵侦探》采用了多种摄影视角,既有类似于《鬼影实录》那样的固定机位的红外线摄像机,也包括了与《昆池岩》《死亡录像》等相似的手持DV,将红绿色调的画面与手持式抖动的摄影相结合,进一步地引发了观影的不适感。

  不仅如此,影片中部分桥段,还采用了网络直播中常用的双向摄影的视角,这样的拍摄手法,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,不仅可以从第一视角代入恐怖的情境,同时也能够通过子画面观察男主角的表情变化,从而诱导观众,对电影男主角已经看见,但尚未进入摄像机视野的画面进行预测,最终达到气氛渲染的最佳效果。

  老练的观众在观看伪纪录片形式的电影时,通常会关注电影的“叙述者”,也就是关注到底是谁在控制摄像机,整部影片中的摄像机,除了固定的机位以外,都有明确的操纵者,包括最后男主惨叫后的摄像机记录下的沉重的呼吸声,以及摄像机的移动和关闭,都暗示了男主男主并未死亡,而是被邪灵附身的结局。

  全片中唯一一组没有摄像机操纵者的镜头,出现在影片开端,是从屋外全景到迪伦房间特写的长镜头,这与全片的伪记录风格是格格不入的,考虑到影片开头迪伦的父亲明确表示不要拍摄房屋外观的,显然这组镜头并非来自于调查中的拍摄,再结合“人世与灵界沟通的通道”的旁白,以及影片中后段迪伦自杀后亡灵的重现,这些线索揭示出了影片的故事的真实走向:使用了“通灵板”的人会打开与灵界的通道,亡灵也可能附身在他的身上,迪伦就是因此被亡灵附身。而当神父驱魔完成后,亡灵并没有回归灵界,而是被困在了房屋中,迪伦为了不被再次附身,只有选择了自杀。而男主在调查中也多次操作过“通灵板”,因此迪伦的灵魂同样可以在凌晨3点出现在男主身边,希望能够起到提醒作用,没想到男主最后与亡灵的斗争失败,也被附身,而电影开头的镜头和旁白,其实是男主死亡后的灵魂视角。

  至于如何打败邪恶的亡灵,如何拯救邪灵侦探,影片编剧Fabien Levy-Strauss表示,为了解答观众的疑惑,正在创作影片的续集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